什么情况下抠门的人会变成冤大头,
实用主义者会变成享乐主义者,
物质主义者会变身精神贵族?
——当然是旅游中。
“今年过节不送礼,送礼就送XXX” 这个广告如今虽然有点审美疲劳了,但是你知道它曾带来多少销量?若干个亿。其实XXX的广告从创意和表现来说,实在土得掉渣,早被广告界的精英们批臭了。但是它成功抓住了国人“送礼”、“迷信权威”等根深蒂固人性。
“一切归于人性”。
关于旅游与人性,有个说法也很有意思:“人性有三大崇拜,相应的出现三大旅游心理需求、形成三大类旅游吸引物”。
第一是权力崇拜,所以世界各地皇宫或者市政大厅,总是最宏伟壮美的建筑。比如中国故宫、美国的白宫,都是旅游者最喜欢参观的地方。
第二是金钱崇拜。所以世界各地的银行都是当地出类拔萃的豪华建筑。比如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群,一大半都是过去世界各大银行的建筑。
第三是神灵崇拜。 所以宗教寺庙之类的地方不仅香火鼎盛,而且往往是最常见的旅游去处。
荀子曰人性本恶,孟子曰人性本善。孰是孰非是人类永恒无解的题目。但至少我们可以更“辨证”的去观察旅游与人性:
“什么情况下抠门的人会变成冤大头,实用主义者会变成享乐主义者,物质主义者会变身精神贵族?——当然是旅游中。”
“什么情况下勾心斗角的同事会变得团结一致;平淡如蜡的夫妻能找回当年的柔情;“为五斗米折腰”的凡俗之辈也能找回一点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激情?——当然还是旅游中。”
原来,当踏上旅途人性阳光积极一面的激素就开始分泌了。所以又有说法:旅游产业是一个快乐产业、和谐产业、高尚产业。这也不为过。
本善?本恶?
其实规划师不需要搞透这个问题(其实谁又能搞透呢?)。更多情况下规划师面临的实际状况是:面对一个项目,如果需要像脑白金那样媚俗才能赢得市场,则必须研究透人性之俗;如果需要挖掘人性崇高一面才能赢得市场,则必须研究透人性崇高一面。职业精神和道德判断有时候是冲突的。
——结合我们规划的项目,可以各举一例:
例1.某佛教旅游区,我们以“庙宇园林化、佛像神奇化、游憩体验化”手法规划了一系列情景体验项目,例如“神奇千手观音”,在朝拜坐垫下安置机关,利用游客跪拜动力启动机关启动,千手观音的手缓缓神奇舞动——这些项目甲方很满意,也有较好预期市场效益。但是当我们访谈一虔诚佛教徒时,他批评这种做法是亵渎佛教,谄媚世俗人性……
例2.某地海瑞纪念馆的规划,结合海瑞清官文化,我们以“教育娱乐化、娱乐教育化”的理念,在纪念馆前用绿植造型出“贪”、“廉”二字的“字”迷宫。两个绿植迷宫中还穿插高不同主题游戏闯关内容,供游客在游戏过程中,领会主题深刻差别。——这个项目甲方也很满意。但与例1不同得是:这次我们没有道德舆论压力,因为设计主题直指的是正面舆论的人性。
或许,职业旅游规划师不允许去判断人性,但一定要研究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