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直线(可加微):17090100857;  联系电话:010-56034252;  至道邮箱: zhidao360@126.com

首页 > 规划实战 > 乡村振兴 > 落地案例

广饶街道乡村振兴规划

发布时间:2020-06-14

项目区位:山东广饶县

委托机构:广饶街道办

完成实践:2019年

项目类型:乡村振兴规划/乡村振兴产业规划

 


 

第一章  振兴基础与条件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山东省、东营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广饶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有序推动广饶街道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结合街道实际,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并以产业兴旺为核心,制定本实施方案,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谋划,明确工作时间表、路线图。

(一)发展条件

区位交通。广饶街道位于县境中部偏南,省道231线河辛公路纵贯南北,323线潍高公路及县内骨干道路乐安大大街、傅家路、綦公路、踊跃路等横贯东西,南距临淄北站、青州站分别不到25公里、50公里,东距离东营机场80公里、东营港口130公里,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资源条件。街道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自然资源多样,淡水、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辖区内保存着傅家遗址、五村遗址,共有国家、省、市、县级保护文物35处,孙武文化、吕剧文化、儒家文化、地宫拳等文化形态丰富多彩。

人口概况。街道辖10个社区居委会,90个行政村,常住人口10.2万人,2017年人口城镇化率为39.6%,分别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19个百分点,呈现人口密度、城镇化率“双低”格局。

 

 1-1  广饶街道人口城镇化率与全省、全国比较     

 

     1-2  广饶街道人口城镇化率

 

城乡格局。初步形成一城三区城乡布局形态。其中,一城为主城区,是全县集聚人口、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三区分别为城南农村居民区、城东农村居民区、城北农村居民区,是农村人口生活、农业生产的重要板块。

1-3  广饶街道城乡分布形态

 

村庄形态。村庄小而散行政村数量较多、分布较散,数量分别是全国、全省每个乡镇拥有行政村数量的5.3倍、2.5倍。村庄规模较小,每个行政村人口平均数为680人,分别是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82%81%,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

1-1  广饶街道行政村人口数与全国全省比较

类别

每个乡镇行政村数

每个行政村人口数

全国

17

833

山东

36

843

广饶街道

90

680

 

(二)振兴基础

镇域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1.4亿元快速增长到2018年的112亿元,年均名义增速达13.9%,占全县比重从2012年的8.72%稳步增加到201812.03%,持续引领全县经济发展,以城带乡的能力逐步增强。

1-4  广饶街道镇域经济在全县经济中的位置

 

产业结构总体调优。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城郊型农业和环保型工业,打造了企业商务区、银座商务中心、华顺、欧通物流产业园区等产业新载体,初步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蔬菜种植、林果采摘、粮食生产、食品加工、石油化工等为支撑的产业体系,第三产业占比77.6%,占街道财政总收入的85%

 

 

1-2  广饶街道三次产业结构简介

类别

内容

第一产业

以粮食种植为主(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7万亩,耕地面积不到6.2万亩),近年先后培育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果蔬种植基地、畜牧养殖基地、渔业养殖基地共30处,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8家,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业品牌5个。

第二产业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主要以农副产品加工、石油化工企业为主,食品加工企业占主导。2017年,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58.1亿元,同比增长16.6%,利税3.97亿元,同比增长3.3%

第三产业

商务物流业发展较快,2017年限上商贸企业商品销售额达29.12亿元,同比增长63.1%;高端商务集聚区、中心商务区区、现代物流集聚区基本建成;第三产业吸纳从业人员达到5万余人,占街道总就业人数的71%

 

1-5  广饶地区生产总值结构

 

城乡建设进展显著。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城拓展并举,大力推进居住城镇化,按照农民向社区集中、土地向集约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商业向市场集中、养殖向小区集中“五个集中”的要求,建设了乐民社区、新城花园社区、锦湖家园社区等一批农村新型社区,城镇功能得到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基础设施持续改善。行政村全部实现自来水、电户户通,光纤互联网行政村接入率达到100%95%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户户通公路,55个行政村完成了燃气分支管网架设、气表安装、入户设施施工。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实现了全覆盖。

农村环境显著提升。积极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村庄街道两侧、坑塘周围、居民房前屋后、家庭院落绿化加快开展,形成靓丽乡村风景线;开展了河道、湖泊水系生态治理,孙武湖治理成效突出,已成为全县人民游憩、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乡村文化丰富多彩。扎实开展送文化进村进社区活动,建设了农家书屋、宣传文化墙、文化广场,每年对破旧体育健身器材进行更换;已实现村村都有乡村大舞台、乡村阅览室。其中,乡村大舞台成为农村居民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

(三)振兴态势

从传统小镇转向现代城区。伴随未来广饶主城区新增30万人口,广饶街道的城镇形态、功能、产业结构等将会全面转型升级。城镇形态将从传统的县域城关镇向中等城市主城区转变,城乡发展框架将进一步拉开;城镇功能将从带动乡村人口向带动全县资源、要素配置等拓展;产业结构将从传统商贸物流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拓展农业功能面临新要求。

县域中心转向区域枢纽。作为全县经济中心,广饶街道经济发展长期依赖传统生活性服务业,对其他乡镇和功能区的辐射带动力不强。随着城区人口扩容,交通条件改善、城市更新加快、现代产业培育,特别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培育,广饶街道将逐步向全县乃至东营市的资源集聚中心和经济增长极转型,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大分散转向大聚合。广饶街道各类资源分散、农村居民居住分散,行政村数量多,资源缺乏统筹整合,随着城镇化建设、新型社区建设等推进,未来发展方向将会从大分散、小集聚逐步向小分散、大聚合转型,城乡空间格局将会发生深刻变化。

 

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目标

充分发挥街道城市经济较发达、历史文化深厚、南北贯通优越区位、乡村经济活力强劲等禀赋和优势,坚定不移走齐鲁风情、广饶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加快探索城郊融合型乡村振兴模式,在全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上走在前列、做出示范,为全县建设新一代综合能力百强县现代城区、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乡村力量

(一)发展思路

围绕建设新一代综合能力百强县现代城区的总目标,坚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实施三生共融(生产、生活、生态)、三区协同(中部、南部、北部)、城乡融合、产镇互动四大策略,推进城市更新、乡村再造、产业升级、文化活镇、生态增值、居民创富六大重点任务,实施区域交通枢纽建设、城市有机更新、乡村文化振兴等十七项重点工程,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打造区域经济枢纽、现代化城区、城乡融合发展新典范。

2-1  广饶街道乡村振兴实施总体思路

(二)功能定位

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增强城区集聚人口能力;实施传统农业改造提升计划,着力发展都市农业;加快发展城市生活性服务业,围绕全县以及周边地区产业特征,培育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建设区域性生产组织中心,将广饶街道建设成引领全县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

全市乡村振兴的广饶样板。综合考虑城镇和村庄自身发展需要,优化城乡空间格局,加快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有序推动条件成熟的村庄向城镇社区转型,在全国、全省城郊融合型乡村振兴中贡献广饶街道智慧。

全省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秉承全域统筹、一体发展理念,以新型城镇化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全域城镇化、发展一体化、产业协同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农村资源资本化,促进城乡产业同步转型、城乡建设协调推进、城乡民生均衡提升,打造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先行区。

国家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产业融合园区、产城融合小镇、产业融合特色村落等载体,引导农业项目、政策资源向北部产业园区等集中,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景观农业、创艺农业等高端农业形态,引导规模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争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成国家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三)战略目标

第一阶段:2020年,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行动方案得以确立和实施,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阶段:2022年,乡村振兴取得重大突破。村改居加快推进,城区不断扩容提质,人口城镇化加速推进;城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商务物流、生产培训、家政服务、物业服务等城市服务业加快发展,承载人口生活与就业能力进一步增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推进,休闲农业、景观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向农村延伸,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不断缩小;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初步构建,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万元。

第三阶段: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域城镇化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现代服务业迈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旅文等资源经济效益不断释放;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孙武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多元协同共治模式更加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实现。

 

 

第三章<span style="FONT-SIZE: 18pt; FONT-FAMILY: &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