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负面样本,各种贪大求洋、东施效颦,本质是乡村文化自卑造成的、是城乡二元差距造成的;
但随着城乡统筹时代到来,差距逐步缩小,乡村文化正在恢复自信。尤其是乡村旅游作为乡村审美的先行发现者,起到了乡村审美纠偏功能,正在促进了一批美丽乡村建设的正面样本形成。
美丽乡村建设虽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但总的原则:美丽乡村不是脱离乡村特色去盲目模仿城市景观!而应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但在目前轰轰烈烈的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脱离乡村肌理、漠视田园特色、贪大求洋、东施效颦的现象,大有存在。很多大广场、大亭子、大公园,看似“高大上”,但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整体布局都无法融入乡村面貌实际,完全呈现出“两张皮”,脱离了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要义。
因此,北京至道文旅规划院特整理出一批“负面案例”,为乡村振兴规划与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面警钟!同时也结合本院经验,予以纠偏。
一、生搬硬套 模仿城市
由于文化上的自卑,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过程中各种东施效颦、盲目模仿城市现象比比皆是:场地过度硬化、贴瓷砖刷白漆、抛弃乡土建筑材质等。
1、 道路广场过度硬化,难觅乡土气息
(反面教材:某古村落,街区过度硬化“寸草不生”)
(反面教材,某村古色古香石板路,新农村建设中,硬是被抹上水泥)
(某村的古老榕树,被“美化”成水泥包裹的悲惨局面)
纠偏建议:▼
戏台、广场等聚落场所,还有村庄的非机动车道,都没必要效仿城市的硬化广场,而是要因地制宜,采用砖块、鹅卵石、瓦片等乡土建材,打造出实用又魅力的道路与广场。
2、 立面改造,盲目“刷白”或“贴瓷砖”
(反面教材:某古村外立面,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硬把古青砖刷成白灰)
(反面教材:某村宗祠外立面,抹水泥贴瓷砖,传统文化韵味丧尽)
纠偏建议:▼
外立面整治过程中应保持原工艺的立面肌理,并尽量用相同材质修补。最终结果应追求 “修旧如旧”或“外古内洋”或“外野内奢”效果。
不要轻易抛弃乡土建筑材质!有些旧房的确需要拆旧的,应注意在清拆过程中,保留有价值的乡土建材,如屋瓦、门砖、有雕花纹路的建材等,为下步美丽新村建设发挥作用。
3、 舍弃原生建材,盲目模仿城市公园
(反面教材:某村修建的城市化公园,与田园环境不协调)
(反面教材,某村花巨资修建的城市园林化凉亭)
纠偏建议:▼
多使用原生态竹、木、石材质,去修建凉亭或乡村游园, 更能散发出田园特色之美
正确做法:让田间步道变绿道,用乡土材质建公园
4、舍弃原生植物,盲目模仿城市绿化
(反面教材:某村模仿城市摆花坛)
(反面教材:某村填掉村前水塘,建成草皮大广场)
纠偏建议:▼
多使用“村花乡草”作为绿化景观,不仅更能体现原汁原味的乡村美丽,而且能降低维护成本
正确做法:多采用“村花乡草”来装点美丽乡村
二、大拆大建,破坏生态
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建设中还有一大误区就是不顾生态肌理大拆大建,急于竖立各种形象工程。例如大公园、大广场、大牌楼、大亭子等。
竖立起来的往往是一堆粗制滥造的城市化工程,失去的却往往是难以逆转的生态格局!
北京至道规划院【领先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公司 】建议,乡村振兴工作,应严禁利用财政补助资金大拆大建和过度整治。
1、大牌楼大广场 ,一堆形象工程
这类形象工程,不仅仅是东施效颦模仿城市景观;而且往往伴随炸山、推土、填塘、改水等破坏生态格局的做法
(反面教材:某历史文化名村,修建现代化大广场)
(反面教材: 某村毁掉耕地,在田间修建广场)
(反面教材3: 某村炸山推土,只为村口修建大牌坊)
纠偏建议:▼
乡村形象不在显、而在隐;不在硬、而在软;不在大、而在巧;不在华,而在朴。
乡村标志性建筑应多用乡土材质,并融入契合多姿多态的空间地形。
正确做法:以乡土韵味创意替代粗俗形象工程烧钱
2、破坏河流生态,裁弯取直、过度硬化
河流生态的破坏,是近年乡村生态治理中最差的一个环节。除了因为环卫设施的不到位之外,还和利用财政资金“瞎整治”也有很大关系!强行拉直河道,不利于防洪;河堤过度硬化,影响了河畔的生态小环境,减低了河道的自洁更能。【北京至道,领先的乡村规划设计公司 】
(反面教材:某村改造后的河流驳岸,硬化过度)
纠偏建议:▼
尚未拉直与硬化的河道,应庆幸“躲过一劫”,继续保持其生态肌理,建议相关的乡村振兴规划资金可以投入到:沿河景观栈道、河道垃圾捞取等建设上。而不是盲目的去给本来自然呼吸的河流去穿上窒息的水泥盔甲!
已经过度硬化的河流,应利用乡村振兴规划资金,重新打开部分硬化部分,进行生态化治理
尊重自然肌理,才能赋予河道生态自洁能力
3、削山填方,盲目追求整齐划一棋盘效果
纠偏建议:▼
其实乡村建筑的魅力之一就在于空间上的错落有致。一味模仿城市是东施效颦,反而丧失乡村空间的独特优势,并且严重破坏了原有空间肌理。
山水大空间尽量不破坏,小场地可以稍作地形微处理
正面做法:错落有致的建筑,正好契合山水地形空间
三、贪大求洋,不伦不类
因为工作性质原因,【北京至道规划院】走遍中国南北各地乡村。发现近些年来“罗马柱、拱窗、金色大门”快成农村新建房屋的三大标配了!
一言以蔽之,就是贪大求洋,不伦不类,典型的乡村文化自卑造成的。总以为外国的是好的、城里人玩剩的都是好的。殊不知随着“逆城市化”潮流逐渐兴起,城里人审美需求已经转向“自然生态、回归怀旧”
(反面教材:再穷也要弄个“罗马柱或欧式拱窗”装门面,实则不伦不类)
(反面教材:必不可少的 “大金门”,粗鄙的土豪风)
纠偏建议:▼以创意激活传统,萃取乡村传统审美
当然,我们不可能100%照搬传统古建,而是现代与传统结合。因为传统古建受材质所限,在采光、如厕等方面肯定不足,需要改进。
这种工作最好是聘请规划设计院用心创作,而不是简单的按个马头墙,刷个白墙,弄得全中国哪里都是“伪徽派”。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至少分成八大流派,各种地域流派往往是和当地几千年的地理风貌相适应的。需要用心去研究、去结合。
北方美丽乡村的正面样板:北京干峪沟村 “山里寒舍” ,萃取传统乡土建筑特色
南方美丽乡村的正面样板:浙江东梓关新村规划,现代与传统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