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我国正在经历的现代化、国际化、工业化、城镇化、互联网化所产生的“五化共振效应”足以迅速改变一切。这是代表我国悠久农耕文明的传统村落正在大量走向消亡的根本原因,其他因素实际都是表象。不过,这也是时代向前发展的必然,跟历史的洪流一样,无法阻挡。
“在我看来,为满足部分城市知识分子们的乡愁情怀,一定要让传统村落居民保持原始的、陈旧的、已成过去式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状态并不可取,也不符合人们始终都在向往更美好生活的本性,更不能剥夺农村居民自主选择的权利。”1月9日,中国旅游未来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旅游学会副秘书长刘思敏博士接受《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记者独家专访时还表示,从人类文明的演进来看,传统村落与其他文明形态一样,其实也是不断演变的,从来不会存在绝对静态的传统村落和生活方式,跟哲学里所说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道理一样,它们只有相对静止。
一、“传统村落加速消亡是历史必然”
中国住房:每当提及正在加速消亡的传统村落,很多人都在惋惜,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刘思敏:先打个比方,人们都很喜欢看曹雪芹的《红楼梦》,也都喜欢其中的古体诗词,但人们普遍认为曹雪芹是个伟大的小说家,而不是伟大的诗人,这是为什么?根本原因在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个时代必然有符合这个时代情感表达的最佳艺术形式,过了这个时代,它注定要走向衰落乃至消亡。
传统村落也跟那些已经没落了的古诗词一样,在眼前这个风云突变的时代,它的加速消亡是历史进程的必然选择和客观规律,谁也改变不了,更不是一些专家所说的那样,是旅游在破坏传统村落,而是以国际化和工业化为典型代表的现代化浪潮在加速破坏传统村落并瓦解其生活方式。
传统村落固有的价值实质上其实是作为文化标本或“活化石”意义。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生活方式的载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它们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和生产需要。当农村快速发展之后,绝大部分农民都热衷于修洋楼,或进城,留下来驻守村庄的很少。
所以,我认为,传统村落消亡是历史变迁中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需要尽快得到保护,没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只能伴随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过程加速消失。
二、“可以产生欧美那样的美丽乡村”
中国住房:每至长假,很多国人出国旅游,多半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欧美乡村游,对正在加紧保护发展传统村落的中国而言,未来在这方面有可能赶上欧美吗?
刘思敏:如果我们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足够科学、理性,可以大胆猜测,未来的中国,拥有像欧美那样美丽乡村风景的概率非常大。
欧美乡村里的传统村落非常美、非常大,但不像中国乡村村落这么繁多密集,农村人口也比较少。重要的是,欧美的传统村落早就实现了内部功能上的现代化,只是外形上保留了几个世纪以前的风貌。
我国传统村落良莠不齐,大多都是自发消亡。农民在村里大肆建造水泥墙、贴瓷砖的楼房,已经破坏了传统村落的原有风貌;农村的环境脏乱差,公共设施稀缺,这些问题必然要通过城镇化来解决。现实可行的解决之道是,将少部分有价值的传统村落集中,然后像欧美那样进行内部的功能改造,同时保持传统村落的外形与风貌。我国中西部地区传统村落保护的空间和潜力很大,农村土地辽阔,只有城镇化与开发保护同时进行,才能产生像欧美那样的美丽乡村。
三、“旅游是退而求其次之选”
中国住房:目前已经被列为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2555个传统村落是从全国3万多个申报保护的村落中选出来的,它们该如何保护发展?
刘思敏: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体诗在唐代达到巅峰,到了清代,古体诗的独立存在意义大打折扣,就主要借助《红楼梦》这样的小说作品而流芳百世了。这对我们的启示就是,生活方式是与生产方式紧密相关的,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被瓦解了,传统村落也就难以独立存在。
旅游却可以使传统村落获得现代性价值发现,旅游业就是古村落的新“宿主”。
要保护发展那些被筛选出来的传统村落,路径之一是旅游开发式的“积极保护”。即活化传统村落,在保留传统村落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功能置换与开发,使之从村民的居住价值转化为旅游价值、景观价值、文化价值;
路径之二是民居博物馆式的消极保护。即针对那些难以开发成旅游景区,但是又具备一定地域典型特征的村落,可以以文化保护区的形式存在,也可以是民居博物馆的形式。
文化保护区相较自然保护区来说,难度更大,因为它必须是活化的,又由于使用功能的缺失,进入现代社会的人多半不愿意永久居住在里面。经过旅游开发的传统村落其人文生态会悄悄发生转化、变质,具有了舞台性与表演性的特质。所以,被保护下来的已不是原始的村落了,注定是被异化过的。
不过,以上两种保护发展传统村落的形式都处于两难之中,旅游开发后的传统村落是异化的村落,而民居博物馆保护的传统村落是僵死的村落,生态保护区的方式又难以实现代际传递。至少到目前,我们还找不到更完美的保护方式,所以,旅游开发只能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退而求其次的次优选择,也是最现实的选择。
四、“需无条件保护好村落里的古树”
中国住房:前段时间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中,有几集着重反映了村官马向阳及一些村民们对保护传统村落中古树所做的贡献,这种剧情安排,你认为意义何在?
刘思敏:这部电视剧虽然是艺术作品,其中蕴含的深层意义万万不可小觑。剧中也有关于村子古树保护的争论情节,值得大家思考。在我看来,与保护传统村落里的古建筑相比,在尽最大努力保护地理地貌的基础上,保护好古树,才是重中之重、当务之急。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就算一些传统村落必须为城镇化让路,也可以围绕古树设计规划城镇;或者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围绕古树随时“复活”重建传统村落。因为,只有古树可以最真实、最鲜活地见证村落的历史底蕴。
在国内,因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古村落都很注重风水,例如婺源、徽州等地,它们的建筑对当地的山川风物有一个非常好的巧妙的利用。这些村落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岁月的塑造,很多参天古树,成为村落独特的标志与景观。
更何况,古树不可复制。可以说,没有古树就没有传统村落。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古树很难移植成活,如果在城镇化过程中,它们与村落一起消失了,那么传统村落也就不可再生了。失去了根,失去了魂,没有这些古树,传统村落就不是传统村落,而只是一个外壳。如同再造一个陆家嘴不难,而没有100年,再造纽约中央公园绝无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