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直线(可加微):17090100857;  联系电话:010-56034252;  至道邮箱: zhidao360@126.com

首页 > 规划实战 > 文化创意 > 国际视野

露天博物馆/生态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7-01-16

一、露天博物馆的理念起源于北欧

源于19世纪末的瑞典斯德哥尔摩的斯堪森露天博物馆是世界首座露天户外民俗博物馆。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19世纪末,瑞典在迅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中逐渐丧失了古老传统.为了保存“正在消失”的“古老的瑞典”, 也为了保存民俗和历史文明的传承。创建者把全国各地约150栋建于16-19世纪的不同风格建筑迁移到一个风景秀丽的山坡上,有铁匠铺、药材店以及陶瓷、玻璃制品、金银首饰、印刷装订、面包作坊,也有豪门宅第、教堂、工厂、杂货店和 农家等古老建筑,等。这些古老建筑展現19世纪市镇的完整面貌,市镇內的鞋匠、银工匠、面包师和玻璃 工匠穿着传统服饰示范传统工作,通过展示完整的环境来创造历史感.。从全国各地搬来的古老街巷在这里得到复原. 漫步街头,宛如置身于百年前的市镇当中。游玩中偶尔会迎面走来一个穿着民族服装的瑞典人,立马有一种被穿越的感觉。仿佛时光在这里倒流,

设在这儿的露天剧场、舞蹈场、游乐宫、爬坡小火车等设施,为博物馆增添了许多活泼的气氛。这里经常演出戏剧,举办音乐会 和风土舞会,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庆典活动,因此该馆也成为当地居民的一个主要文化中心。每年12月,博物馆中央的广场都会庆祝露西亚节,举行圣诞市场以及 新年庆典 。夏季则有民俗舞蹈和演唱会。详情请参看www.skansen.se/tema .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这就是世界上的第一个露天博物馆,这是世界博物馆史上的新创举。在斯堪森的影响下,首先是北欧国家兴起,影响到全球。

二、从露天博物馆到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概念源于法国20世纪70年代的乔治.亨利.里维埃和雨果.戴瓦兰,他们从瑞典的露天博物馆中得到的启示:希望所办的博物馆中,鸟儿能在笼子中跳动,火能在壁炉中燃烧,从静态变成动态.,走出围墙,走向社区,办成一座活的博物馆.因此萌发了生态博物馆的理念。(此外,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圣地亚哥召开的圆桌会议提出了整合博物馆,其理念和生态博物馆同出一辙。)

传统博物馆与生态博物馆的区别是:传统博物馆是将文化遗产搬移到一个特定的博物馆建筑中,与此同时发生的是,这些文化遗产远离了它们的所有者,远离了它们所处的环境,而生态博物馆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观点之上,即文化遗产应原状地保护和保存其所属社区及环境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社区区域等同于生态博物馆的面积。

传统博物馆和生态博物馆对关键词的称谓也不同:当传统博物馆讲藏品时,生态博物馆指遗产;当传统博物馆讲建筑时,生态博物馆指的是一个社区所包括的区域;当传统博物馆讲观众时,生态博物馆指的是社区居民;当传统博物馆讲科学知识时,生态博物馆指公众记忆

生态博物馆的概念在全世界发生了重大影响。自上世纪以来,全球已经发展300-400个左右

三、露天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理念引荐中国

露天博物馆和生态博物馆概念有很多相似处!

如果说区别,主要是“移植和固有”。露天博物馆多是通过移植的手段去塑造一个历史社区生态体系;而生态博物馆更强调原址社区上固有的社区生态系统保护。

可能由于是生态博物馆理念更“新”一点,目前国内更热衷引进这一概念

梭戛生态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生态博物馆。1995年中国和挪威两国政府联合在贵州省六枝特区梭嘎乡建立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生态博物馆,即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已有各种形式的生态博物馆超过十余个,成功地保护了苗、侗、瑶、汉等民族村寨的传统文化。

图为2006518日,一群苗族少女在贵州六枝特区梭戛生态博物馆内起舞,参加国际博物馆日庆祝活动

https://imgsa.baidu.com/baike/c0%3Dbaike80%2C5%2C5%2C80%2C26/sign=6bf3175d251f95cab2f89ae4a87e145b/1c950a7b02087bf4f62845caf2d3572c10dfcfc9.jpg

中国已有17个生态博物馆: 贵州四个: 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 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 隆里古城汉族生态博物馆 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广西十个: 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 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 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 贺州客家围屋生态博物馆 长岗岭商道古村生态博物馆 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 那坡达文黑衣壮生态博物馆 金秀坳瑶生态博物馆 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 东兴京族生态博物馆;云南一个: 云南西双版纳布朗族生态博物馆;内蒙古一个: 敖伦苏木蒙古族生态博物馆;浙江一个,安吉生态博物馆。

 

在石城五年旅游规划中,至道规划院也引入了露天博物馆理念。石城作为著名客家故里,保留有大量的客家围屋古建,但这些四处分散的古建,有死建筑而无活生命力。有鉴于此,我们规划建议把这些四处零散的古建或整体构建拆迁、或部分仿建,重新集合到县城,形成一个新的客家历史文化环境。在此基础上,还部分植入旅游集散等现代业态。目前这一规划正在逐步落实中。